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,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,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。陶店回族乡作为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,如何按照省市县要求,立足乡情实际,深入实施民族乡村振兴战略?带着这个课题,近日陶店回族乡人大组织部分县乡人大代表深入到村组户,展开座谈走访,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:
一、民族乡村发展现状 陶店回族乡是全县唯一的少数民族乡, 全乡共有4个行政村,总人口1.4万(其中少数民族村3个,少数民族4216人)。多年来,按照“缩小差距,优先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全乡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。但由于全乡乡村经济基础薄弱,交通、水利、饮水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,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,主要指标落后于全市、全县平均水平。全乡有2个贫困村,建档立卡贫困户1141户,3167人,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2%。
二、民族乡村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差。我乡2个民族村位于沿湖低洼地区,沿湖电站动力不足,易涝易旱,排、灌两难;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村组路网、电力通讯、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不能充分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,难以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。二是农业产业发展缓慢。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,传统农业耕作方式依然得不到根本改变,农民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存在;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难,产业化水平低,没有龙头企业作为支撑点,农民增收难的现象较为突出。三是工业发展短板突出。由于我乡所处环境较差,海拔较低,抗自然灾害能力弱,招商引资优势缺乏,工业发展严重滞后,没有规上企业,缺乏支撑产业。四是专业人才短缺。教师队伍不稳定;医院缺乏全科医生;农业技术人才稀缺;妇保儿保开展难,教育、医疗基础薄弱,发展现代农业缺少技术支持。五是乡直服务型机构配套不全。没有单独设立陶店农商行、陶店电管站等服务部门,群众办事不便,服务功能欠缺,制约当地发展。六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。2013年之前,4个村有3个村欠债,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,实施脱贫攻坚以来,村级集体经济虽然得到较快发展,但这些集体经济组织起步较晚,技术含量较低,内部运行还不规范,短期内经济效益不明显。七是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难。全乡4个村中有2个贫困村、2个非贫困村,建档立卡贫困户1141户,3167人,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2%。虽然在2014至2017年共脱贫657户2046人,但目前尚有484户1121人待脱贫。
为顺利实施民族乡村振兴战略,真正实现共同繁荣发展,因此代表们建议:
一要加大扶持力度,打赢脱贫攻坚战。为实现298户800贫困人口在2018年顺利脱贫,上级主管部门应坚持“体现照顾,优先安排”原则,加大对民族乡、村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力度。统筹整合涉农资金,建立少数民族扶持资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递增的 投入机制,采取因村因户施策,重点组织实施“十大扶贫工程”。引导、激励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工作,形成集聚效应,确保脱贫户“两不愁三保障”的长期性。增强民族乡群众的获得感。
二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,优化发展环境。借助“瓦埠湖大桥”和“引江济淮”建设工程的东风,着力解决交通闭塞瓶颈,抓好“村村通”延伸工程,确保民族自然村实现“组组通”。积极争取各类资金支持,在民族乡成立农商行、电管站的同时,加大交通、电信、水利、饮水安全、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,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整治,紧盯环境保护不放松,优化招商引资投资环境,以利“筑巢引凤”,改善人居环境,打造生态宜居民族特色小镇。
三要注重人才培育,激发创业热情。编制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规划,在人才招考、政府奖励、职称评审、教育培训等方面对少数民族人才体现照顾。注重少数民族乡村后备人才的摸底和培养,培养一支“懂农业、爱农村、爱农民”的少数民族“三农”工作队伍。依托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平台,按照“确有所需、学有所用、应训尽训”的原则,大力开展新型农民技能培训,实现贫困人口转移就业,让民族乡村群众克服“等靠要”的懒惰思想,激发他们”撸起袖子加油干”“幸福是奋斗出来”的干事创业热情。
四要培育新型产业,增加农民收入。结合民族乡村实际,整合资源,发展少数民族优势产业。重点帮扶民族乡、村发展优质、高效、生态农业,引导和支持土地流转大户建设养殖示范区、蔬菜特色种植园、农副产品加工园区、生态旅游等一批体现民族特色的项目。以“组织+基地+农户”的方式,因地制宜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等集体经济组织,发展生态观光旅游,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,延伸产业链,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,带动当地群众就业,着力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,增加农民收入,提升群众的幸福感。(郑诗丽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