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寿县板桥镇邹祠村村民的门前屋后,常常能看到一个扎着马尾辫、裤腿沾满灰尘的身影,一边与村民们唠着家常,一边还时不时地在笔记本上记着民愿民盼。她就是寿县板桥镇人大代表、邹祠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许丹丹。她说:“当代表就是要为人民代言,当书记就是要为群众办事。”她在代表履职手册里,密密麻麻记录着全村1186户家庭的基本情况和急难愁盼。无论村民生产生活中的大事小事,她都一一认真过问,想方设法解决。
“出行难”曾是村民最头疼的事。 村里主干道坑洼不平,“晴天一身灰,雨天一身泥”,村组小路在雨天更是泥泞不堪,有时群众夜晚出行不小心滑进路边泥沟里。该问题是“板凳会”上反映最多的民声。许丹丹暗下决心:“一定要让村民走上平坦路、干净路、放心路。”为此,她带着村“两委”一班人,积极争取项目,多方筹措资金。为了保证项目能够尽快施工,她还于今年2月份自掏腰包3000元,垫付工程前期部分费用。经过不懈努力,2.32公里村组道路全部硬化,并安装98盏太阳能路灯。同时,她还于年初向镇人代会提交《关于拓宽邹祠村祝子门路及安装护栏、保障群众出行的建议》,该建议被列为镇重点督办建议,建议办理成效明显,累计争取项目资金24万元,新建519米村道,安装1.2公里安全护栏,该路段安全隐患得到消除,方便了群众出行。
留守老人多、文化生活匮乏也曾是该村的难点问题。许丹丹在“板凳会”上了解到,留守老人因子女常年在外,精神生活得不到关心。她也看到留守老人经常孤独地坐在村口晒太阳,眼睛充满落寞。许丹丹说:“老人们为村经济发展、为家庭辛苦劳作一辈子,晚年生活不能只有孤单和无助。”为此,她积极争取支持,整合村部房屋功能,建设“老年活动中心”,向老年人提供学书画、打扑克、下象棋等活动场所,在村部及村文化活动广场配置健身器材,丰富老人精神文化生活;每月请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到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1次,每年为65周岁以上老人免费体检1次,为留守老人送去快乐与健康;在春节、端午等传统佳节前,带领村干部走访慰问留守老人,组织党员志愿者帮老人打扫卫生、理发、包饺子等,让老人感受到政府的关心与温暖。
在许丹丹眼里,建设“振兴大棚”是邹祠村产业发展的第一步。邹祠村有一处闲置大棚已多年不用。她带领村“两委”反复研究如何合理利用大棚,多次向上争取项目支持,最终拿到10余万元专项启动资金。她带着村民清杂草、平土地,对大棚进行修缮,取名为“振兴大棚”。她创新推出“村集体+致富带头人+公益性岗位”发展模式,村集体负责大棚日常管理,致富带头人提供技术指导并负责产品销售,优先吸纳困难、残疾等村民到大棚务工。村民宋贵洋因智力低下无法外出打工,在大棚里干一些清理杂草、浇水等工作,每年能挣4800元。村民桑永建是残疾人,村里不仅帮他申请了残疾人补贴,还通过“振兴大棚”项目为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,每年能稳定增收5400多元。“以前靠低保过日子,现在自己能挣钱,腰杆都直了,心情更好了!”桑永建笑呵呵地说。2024年,“振兴大棚”通过种植西瓜、甘蔗等为村集体增收4万元,让8名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
依托区域特色产业,许丹丹又把目光投向板桥镇“金字招牌”——皖西白鹅。她多次前往县、镇农技服务中心了解相关扶持政策。为打消村民“怕赔本”的顾虑,她带队前往本地皖西白鹅原种场考察学习,邀请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专家进村培训养殖技术;引进“龙头企业+基地+养殖户”模式:企业提供鹅苗、饲料和技术支持,养殖户负责养殖,成熟后由企业保底收购。村民陶善全是脱贫户,在许丹丹的鼓励下养殖皖西白鹅,如今不仅自家年收入10多万元,还带动周边村民加入养殖队伍,帮助200余户群众实现增收,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“致富带头人”。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,日子越过越红火。
当选人大代表三年多来,许丹丹心系群众,为民代言,履职为民,以双手和脚步为笔,以青春与汗水为墨,带领村民共同书写邹祠村从“贫困村”到“市级示范村”美丽蝶变的感人故事,展现基层人大代表扎根乡村沃野、真情服务群众的巾帼风采。(周尧 李宇阳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