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寿县人大常委会网站!

设为首页  | 加入收藏

网站首页 / 乡镇人大

张永凤:执教秉初心 为民担使命

阅读次数:77 编辑: 寿县人大 发布时间:2025-08-01
[字体:  ]

在寿县刘岗镇的教育沃土上,有这样一位深耕者:她既是镇人大代表,倾听民声、传递民意,为乡村教育鼓与呼;又是镇初级中学的校长,扎根讲台、深耕管理,用责任与担当托举起乡村孩子的成长梦想。她就是寿县刘岗中学校长张永凤,一位将“教育为民”与“履职为民”紧密相连的教育工作者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基层人大代表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。

深耕教育一线,做乡村教育的“筑梦人”。1990年,张永凤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,回到家乡刘岗镇成为一名乡村教师。从踏上讲台的那天起,她就立下誓言:“要让乡村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。”这份初心,一守就是三十余年。 2011年,张永凤担任刘岗镇初级中学校长以来,她深知“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”。面对乡村学校师资薄弱、硬件设施滞后的困境,她不等不靠,带头啃“硬骨头”。为了留住优秀教师,她主动关心教师生活,推动建设教师周转房,解决外地教师的住宿难题;为了改善教学条件,她多次奔走协调,争取上级资金支持,翻新教学楼、添置多媒体设备、建成标准化实验室,让乡村校园焕发新活力。在教学管理上,她提出“分层教学、因材施教”的理念,针对乡村学生基础差异大的特点,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地学生的校本教材,研究总结分层施教的教学方法,开设兴趣班和课后服务班。曾经,学校有不少留守儿童因缺乏陪伴而成绩下滑,她牵头成立“留守儿童关爱中心”,带领教师轮流担任“代理家长”,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功课、开展心理疏导。“校长不是‘官’,是服务者。”这是张永凤常挂在嘴边的话。每天清晨,她总是第一个到校,在校门口迎接学生;傍晚,她最后一个离开,看着学生安全离校才放心。有一次,学生尤浩然突发高烧,父母在外打工,她二话不说背起学生赶往镇卫生院,垫付医药费、守在病床前,直到学生病情稳定。这样的故事,在她的教学生涯中不胜枚举。

“生源差不是‘躺平’的理由,反而该是我们钻研的动力。”这是张永凤上任校长第一天在全体教师会上说的话。面对教师们“学生基础太差,怎么教都难出成绩”的消极情绪,她没有批评,而是带着大家做了一件事:逐班分析学生情况。她和班主任、任课教师坐在一起,从学生的家庭背景、学习兴趣到知识薄弱点,一一梳理。她发现,许多学生并非“学不会”,而是缺乏学习信心和适合的方法。“城里孩子能做到的,我们的学生只要找对路子,一样能行。”她指着分析表对老师们说,“我们缺的不是好学生,是能把普通学生带出来的好方法。”为了凝聚人心,张永凤从自身做起,要么在和教师研讨教学,要么在和学生谈心。她取消了不必要的行政会议,把时间还给教师备课;设立“教学创新奖”,鼓励老师们尝试新教法。渐渐地,抱怨的声音少了,办公室里讨论教学的身影多了。她还特别重视“补短板”。针对偏科学生,组织教师利用课后时间开展“一对一”辅导;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,成立“互助小组”,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进步。为了让老师们安心辅导,学校挤出经费,为加班的教师提供晚餐和交通补贴。“校长把我们的辛苦看在眼里,我们哪能不尽力?”一位老教师这样说。在生源较差的情况下,张永凤用她的执着和智慧,团结起一支原本涣散的教师队伍,用日复一日的钻研和付出,让一所普通学校实现了“逆袭”,也让更多平凡的孩子看到了人生的光亮。这份扎根基层、不甘平庸的坚守,正是教育者最美的模样。如今,学校的升学率连续五年位居全县乡镇中学前列。近期,寿县2025年中考成绩已发布,刘岗中学再创佳绩,600分以上比例位于全县公立学校第二;建档率更是名列前茅。刘岗中学的教育教学成果继续稳居全县第一梯队!越来越多的乡村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偏僻乡村,圆了求学梦。“刘岗中学的全体教师定将继续努力,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!”张永凤充满信心的说。

践行代表使命,做群众心声的“传声筒”。2021年,张永凤当选为刘岗镇人大代表。她深知,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,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“教育是最大的民生,乡村教育的痛点,就是群众最关心的难点。”她始终把“倾听民意、解决民忧”作为履职的出发点。在一次人大代表走访中,多位村民向她反映:“队里到中学有一段断头路,孩子上学不安全,尤其下雨天更是泥泞难行。”她记在心上,多次实地调研,收集村民签名,形成《关于修缮瓦房、油坊、吴槽坊等村民组至S324道路的建议》,在镇人代会上提出。经过多方协调,这条困扰村民多年的“上学路”终于得到修缮,铺上了平整的水泥,孩子们的上学路变得安全又通畅。针对乡村教育“空心化”问题,她在调研中发现,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不惜远赴合肥、寿县和新桥园区租房陪读,既增加了家庭负担,也导致刘岗镇学校生源流失。为此,她联合其他代表提出《关于加强镇中学师资建设、提升办学质量的建议》,推动镇政府与县教育局对接,争取到“优秀教师下乡轮岗”政策,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定期到镇中学授课,同时加大对本地教师的培训力度,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。 两年来,他累计提出关于教育、民生的建议12条,其中8条得到采纳落实,从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到推动学校用电安全隐患整改,从完善校园运动场所到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,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她对乡村发展的深情,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懂教育的贴心代表”。

勇担时代责任,做教育创新的“开拓者”。“乡村教育不能只盯着升学率,更要培养能扎根家乡、建设家乡的人才。”张永凤始终认为,教育的本质是“育人”。为此,她在学校推行“本土化教育”,组织教师挖掘本地的红色故事、农耕文化、民俗传统,编写成校本课程,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家乡、热爱家乡。她还敏锐地意识到,乡村教育需要与时代接轨。在她的推动下,学校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和职业启蒙课,邀请镇上的种植大户、企业家来校讲座,让学生了解乡村振兴的机遇,树立“学成归来建家乡”的理想。去年,原刘岗中学毕业生郑剑,大学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就业,选择留在本镇刘岗村担任村干部,他说:“校长让我知道,在家乡的土地上也能闯出一片天。”面对近年来的“双减”政策,她积极探索适合乡村学校的落实路径:取消晚自习补课,代之以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;减轻作业负担,鼓励教师设计实践类作业,让学生在田间劳动、敬老院和社区服务中学习成长。这些举措不仅让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,也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。

从三尺讲台到人大代表席,张永凤始终坚守着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的初心,践行着“人民选我当代表,我当代表为人民”的承诺。她常说:“乡村的未来在教育,孩子的未来在现在。”在这条充满责任与热爱的道路上,她将继续步履不停,用教育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征程,用履职担当回应群众的期盼。(王军)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